科技引领 智能护航 共建绿色低碳恒丰家园

共和国60年恒丰人的强企之路

2009/10/9 21:42:16 3343

走过风雨60年的新中国,仿佛日月换了新天,从满目疮痍、积贫积弱到业兴民强、大国大势,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,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崛起。

今天,我们回顾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并从中寻找属于我们每一个恒丰人的记忆:在共和国的土壤上,恒丰从一无所有到行业龙头,走的是一条强企之路,实现的是由小型企业向行业领军者的跨越。

规模初具——从无到有、由弱及强的成长印迹

1952年8月1日,在牡丹江东郊的一座厂房里,伴着数百名老一辈恒丰创业者的欢呼声,纸机设备里缓缓吐出了洁白的卷烟纸,恒丰的历史从此开启……

公司现址原系日伪时期日本人开设的肥皂厂,建厂前仅有高约30米的大烟囱一座。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为疏散工业,保障生产,原安东造纸三分厂的造纸设备辗转运抵牡丹江。同年3月,开始组建牡丹江造纸厂(公司前身)。

提起当年靠人拉肩扛运设备、荒草甸上建工厂,特别是生产出第一张合格卷烟纸的情景,现年80岁的蒋曰明老爷子依然记忆犹新:“我们从1952年2月开始进行纸机设备安装,到6月设备安装完毕,纸机进入试车阶段。”然而要生产出合格产品却不是一帆风顺,调试、排查设备问题、进行工艺改进,反复试验后,8月1日,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张合格产品。

这批合格产品的诞生,标志着安东造纸三分厂千里搬迁战役的决定性胜利,标志着北方第一个特种薄页纸生产企业拉开了历史帷幕。

45年春华秋实。从1952年到1997年,共和国走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、熬过文化大革命的迷茫与惶惑、伴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,进入了现代化经济大发展的新纪元。在这样的发展环境里,恒丰一步步走来,纵然有坎坷有失败,却是一段自力更生、创业跋涉、励精图治、奋斗进取的成长历程,正如题记石题记所言:“长青之基业已开其规模,立其基础。”

有数据为证,1997年,企业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的702吨发展到3万吨,利润达到300万元,税金2311万元。这一年,影响企业未来做精做强的更重要事件是:牡丹江造纸厂整体改组为国有独资的恒丰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。

资本积累——国内三甲到世界第三的跨越

如果说,恒丰由建企到1997年这段历史是一个企业逐步成长的过程,那么在机制体制转变,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,恒丰走出的是跨越式大发展的步伐。《恒丰纸业志(2001-2006)》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:“(恒丰人)在企业快发展的道路上求新思变,锐意进取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。短短几年时间,恒丰旧貌换新颜,确立了全国最大的卷烟配套用纸生产基地的地位,形成了集国有独资、股份、合资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……”

志书止于2006年,恒丰人攀登的脚步却永不停歇。2007年3月份,世界权威机构雅哥贝利咨询公司对恒丰进行评估,结果显示:恒丰纸业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三,产品质量、生产成本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,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。

恒丰人已经迈出了“走向世界”的步伐。2007年11月,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烟草博览会上,公司首次亮相,并赢得英美烟草、帝国烟草等著名烟草厂商的关注;同年12月,公司《2008-2012年战略规划大纲》正式出台,在全面实现三年做精目标的基础上,恒丰产品国际化的前景越来越清晰、明朗。

2008年,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,公司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正式起步,此时,公司生产能力已经达到9万吨,是1997年的3倍;资产总额由2002年的10.7亿元增长到21亿元,相当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,又建设了一个新恒丰……

以做精促做强——凝望未来,我们刚刚起步

共和国60年,恒丰已经57岁了,然而相对于产品国际化战略,相对于创建绿色家园的使命,我们才刚刚起步。

翻阅企业近几年的文字资料,我们看到最多的是“以做精促做强”字样。2008年以来,恒丰以五年战略规划为导向,紧紧抓住“以做精促做强”的工作主题,管理提升、资源整合、人才储备、文化助跑,各项工作向精细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方向发展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不断增强,恒丰人追赶跨越的脚步更加扎实、坚定。

“在深化‘以做精促做强’过程中,要不断提高公司各层面的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,将恒丰文化渗透在各项工作和流程中,结合‘管理做精’树立‘精益求精’的工作文化,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。”2009年2月,董事长徐祥在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语重心长。
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60年长卷掩毕,我们赞叹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奇迹,也感慨企业日新月异的成长。然而对于恒丰人来说,时间刚刚开始,我们刚刚起步。在产品国际化新的征程上,恒丰人将每一天都当做新的起点,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,以精促强、养精蓄锐,立志在不久的将来,实现“让恒丰走向世界”的梦想,为盛世中国更加灿烂的明天增光添彩!